近几年,尤其是2025年不断推陈出新的机器人、AI科技技术,目前短期看到的趋势:
脑力劳动可快速替代,比如,程序员、UI设计师、数据分析师等。
体力劳动短时间无法替代,比如,送快递的快递员、搬运物品、理发师、厨师、维修工、装修工、水电工等。
企业端的裁员,也能看到一些趋势,亚马逊裁员、微软裁员。
但是美团外卖不能大幅裁员外卖员,因为这块还无法被机器人替代。
美团虽然有无人机送外卖,但是无人机送外卖的通用性、市场占比还无法和人,无法与外卖员完成的订单数量相比。
只有少部分的体力工作,被AI替代了,比如,电影演员做电影拍摄,目前AI已经能完成大量的视频制作,以前要大量的资金,请大牌明星,布置场景,完成视频制作,现在只需要少量的资金,写一些文字的提示词,就可以完成视频制作。
目前,服装模特、电影演员等,都在被AI替代。
开车的司机,逐步的也在被AI、自动驾驶取代。
目前还是AI、机器人爆发之前的初期,已经看到了 AI 的无限潜力,难以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。
受制于物理世界的难点,机器人、AI却难以完成这些体力劳动:
家庭装修的电路安装、水管安装等。
难以完成厨师的工作,尤其是中国菜,菜系复杂,各个地区口味不同,菜谱的原料不同,机器人短期是无法完成各种中国菜的制作。
快递员搬运货物,搬运货物上楼,送货到家,中国大城市,顺丰快递已经有无人快递车,但只能完成主线路的自动化运输,但是进入社区、小区,还是人工送快递。
目前机器人无法完成体力活,只是受制于科技的发展、电池、电动机、活动关节的限制、制造成本,还有传感器的限制,触觉、嗅觉、味觉等。
如果短时间突破了这些限制,机器人、AI就有可能完成体力活。
其实很显然,目前这些东西4-5年内还难以突破,磷酸铁锂、三元锂电池、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还不及汽油柴油,电机、机械的承重持久性还不够好,制造成本还很高,嗅觉、味觉更是难以实现。
未来的时代,学会一门无法被替代的手工活,似乎是人类和机器人、AI 竞争取胜的关键点,一些无法替代的手工艺,可能才是谋生、赚钱的出路。
不过,在未来的时代,人类可能不需要跟机器人、AI竞争
可以畅想这样的未来:
出门打车只需要在手机上召唤一下出租车,自动驾驶的出租车就过来了,自动导航送你到指定的目的地。
人们每天只需要工作1-2小时,或者不用工作,因为那个时候,物质非常丰富,需要什么就有什么。